菊池市概览
菊池地区位于熊本县北部广袤肥沃的平原地带。2000多年来,发源自平原东北部山脉的菊池川流经平原,一直为两岸的水稻田提供着优质的灌溉水源。今天,农业仍然是当地生活和文化的重要支柱。菊池地区的大部分文化渊源都可以追溯至菊池家族统治时代,这个家族在11世纪至16世纪早期控制了九州中部的大部分地区,并把大本营驻扎在城下町(围绕城郭发展起来的市镇)“隈府”,即今天的菊池市。
菊池家族的崛起
据说菊池家族的创始人是出身于肥后国(今熊本县)的官员藤原则隆。1070年,藤原则隆受太宰府(今福冈市附近,当时的九州行政中心)委派监管一处位于今菊池地区的庄园。藤原则隆因此迁居此地,改姓菊池,并在用他姓氏命名的菊池河畔建造了一座山馆(领主初期居住的小城堡),奠定了隈府城下町和大米贸易的基础。之后,大米贸易造就了其子孙后代的繁荣,扩大了菊池家族的力量。
藤原则隆的后代通过灵活巧妙的外交策略和战场上的胜利,扩张了家族势力。他们垄断了菊池川流域的贸易,通过贩卖平原地带的农作物聚敛了巨大的财富,并将此地发展为全国最富饶的农产区。菊池家族的统治在14世纪迎来了鼎盛期,当时日本因权力斗争分裂为南北二朝,菊池家族支持南朝。南朝后醍醐天皇为了强化现有同盟、构筑新的联盟关系,把他年轻的儿子怀良亲王派往九州,这位亲王还曾出现在中国《明史》中。
文化遗产
1348年怀良亲王抵达隈府,菊池家族为迎接亲王举办了一场名为“松杂子”的新年庆祝活动。松杂子是一种伴随着歌声、鼓声和笛声翩翩起舞的表演,专供贵族观赏,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了今天。650多年来,菊池市每年都要在市中心的一棵巨大糙叶树(Aphananthe aspera)前的舞台上,重现招待亲王的表演。据说这棵树为怀良亲王所植,也有传说是他插在地上的拐杖抽枝发芽长成。10月13日松杂子演出期间,舞台和糙叶树之间的区域禁止观众进入,这是当年为了避免遮挡亲王视线而形成的习俗。
14世纪晚期,南朝战败,菊池家族也走向衰落。尽管如此,他们仍致力于发展本土文化,为武士和市民阶层提供教育。即使在16世纪早期菊池家族完全没落后,这一传统依然被坚持了下来。现在菊池市街道上仍竖立着多座菊池家族的重要人物雕像,菊池家族居城遗址上还建有供奉他们的神社。
壮丽风景
18世纪,菊池东北部山区的壮丽景色声名远扬。菊池川最上游的菊池溪谷自然环境严酷,曾经是苦行僧的修行地。1772年出版的游记《肥后国志》(森本一瑞著)首次向世人描述了菊池溪谷的美景。这里的瀑布和原始森林孕育了丰富的动植物种类。今天,菊池溪谷已经成为热门的徒步旅行目的地,里面设有现代化的游客中心,向来访者提供有关菊池地区的自然环境信息。

菊池溪谷的形成
全长4公里的菊池溪谷,笔直穿行在菊池市东端的茂密森林中,距市区20分钟车程。这条溪谷是宁静的徒步旅行胜地,以瀑布与长段平静水流交替出现的独特景观闻名于世,跻身日本森林浴森林百选、日本名水百选、日本瀑布百选、水源森林百选,以及熊本绿景百选、熊本自然景观百选和新熊本百景。溪谷的奇观和生物多样性,皆是溪谷地形和火山起源的产物。
丰富的气候带
菊池溪谷是菊池川之源,菊池川在菊池平原上向西南方向绵延71公里后汇入有明海。河流与溪谷形成于海拔800米处,由源自阿苏山火山口外缘山脉的无数溪流汇聚而成。河水一路奔泻4公里至海拔500米的溪谷尽头,其间落差300米。短距离、高落差造就了溪谷内生物的多样性,寒冷的上游分布着日本冷杉(Abies filma)林和落叶阔叶林,温暖的下游则生长着常绿阔叶林。这样的气候条件以及森林和河流共存的生态系统,吸引了各种各样的小型哺乳动物、青蛙和蜥蜴、鸟类和昆虫前来落户。
变化中的景观
古代阿苏火山的喷发与数万年来奔流不息的溪水,造就了菊池溪谷中一系列壮观的直落瀑布。阿苏火山位于溪谷东南部,它在27 至9万年前经历了4次大规模喷发。火山喷发物质堆积在山谷中,形成了菊池溪谷。这些物质以灼热厚软的火山灰为主,凝固之后形成了熔结凝灰岩。
这些物质以灼热厚软的火山灰为主,凝固之后形成了熔结凝灰岩。 熔结凝灰岩冷却后会因收缩而导致表面开裂,在进一步冷却过程中裂纹加深并形成多边形柱状裂缝“柱状节理”。这些裂缝最终被流水穿透,造成岩石块断裂,从而形成了陡峭的悬崖和瀑布。在菊池溪谷到处都可以看到岩石上垂直的裂痕,以及被水侵蚀后从山坡滚落溪谷的巨石。
溪流湍急,再加上熔结凝灰岩易裂,造就了菊池溪谷多变的景观。据研究,今天溪谷中的岩石大约有27万年的历史,它们都是阿苏火山第一次大喷发的产物,而较新的岩层已经被水流冲走。

菊池溪谷的水
源自阿苏山火山西北方山脉的无数溪流汇入菊池溪谷,形成了菊池川。溪谷里的水清澈冷冽,具有高海拔秘境地区河水的典型特征。其另一大特点就是,水中几乎完全不含活火山化学物质,镁和钙的含量也很低。
菊池川的起点在海拔800多米处,靠近阿苏山火山口外缘的西北山脊。由于源流都在火山口的外斜坡上,海拔明显高于火山口底部,因此河水不受活火山的化学物质影响,并且还会经过火山口壁上古火山岩的层层过滤。正是如此独特的地理和地质环境,孕育了菊池溪谷著名的纯净软水。
清澈的低矿物质河水和溪谷中的火山岩相互作用也影响到了河流的面貌。在浅色岩石组成的河床部分,阳光透过清澈无杂质的河水后被河底岩石反射,使河水呈现出了钴蓝色。
2000多年来,菊池川为下游带来了充沛纯净的水资源,滋养了菊池平原上的大型聚落。菊池地区能成为日本屈指可数的水稻高产地区,与菊池川及周围肥沃的土地密不可分。不仅如此,从菊池溪谷流出的优质软水,还曾造就了当地繁荣的清酒酿造业。

挂幕瀑布
挂幕瀑布高达20米,是菊池溪谷落差最大的瀑布。它位于溪谷游客中心附近的一座桥下,站在桥上透过瀑布底部溅起的重重水花能望见溪谷下游。条件适宜时,水雾中还会出现彩虹,令景观更加迷人。
挂幕瀑布是菊池溪谷中最具代表性的直落瀑布之一。火山喷发产生的极热物质与冷空气相互作用,让溪谷中的火山岩表面出现纵向裂缝。河水不断流入这些裂缝,导致长方形岩石块断裂,最终形成如挂幕瀑布这样从陡峭悬崖上飞流直下的瀑布。
瀑布的字面意思“挂下的帷幕”,指落水遮挡了它后面的悬崖,就像一道将舞台和观众隔开的巨大帘幕。

黎明瀑布
沿着以菊池溪谷游客中心为起点的步道前行,遇到的第一道瀑布就是黎明瀑布,它也是菊池溪谷最引人注目的景观。通常情况下,河水只从瀑布中心被苔藓覆盖的巨石的一侧流下,但是,遇上雨后河水水位上升时,就会在巨石周围多出几道瀑布。瀑布落差相对平缓,仅为5米,所产生的细小水雾如同黎明时的薄雾,因此得名。
瀑布下面的水池通常很平静,来访者可以走到离主瀑布很近的地方聆听水声。从瀑布沿步道向上是一片柳杉林,是当地大名(大领主)为获取建筑木材于1823年所植。如今这些树还高高耸立于河上,为白颊鼯鼠(Petaurista leucogenys)提供了栖息地。鼯鼠用它锋利的爪子爬树,于是树皮上满满都是斑驳的痕迹。

龙渊
菊池溪谷有两条步道,其中较短的一条在折回游客中心方向时须经过一座桥,安静的龙渊就位于这座桥下。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龙渊中的水在阳光的照射下会呈现出明亮的蓝色。当矿物质含量极低的清水流经颜色较浅的岩石时就会形成这种颜色,而溪谷大部分的河床都是浅色岩石。
从桥上沿着较长的步行道继续向上,在榉树(Zelkova serrata)和枫树(Acer spp.)的绿荫下,可以看到一种俗称“狐狸剃刀”的石蒜科植物(血红石蒜,Lycoris sanguinea)。这种植物早春长出的一簇簇细长叶片边缘锋利,就像一把把直剃刀,传说在森林里游荡的狐狸会用它修剪毛发。而8月叶片枯萎后,它就会开出橘红色的花朵。
天狗瀑布
天狗瀑布高8米,是菊池溪谷里规模最大、轰鸣声最响的瀑布。水流从梯状岩石上一泻而下,落入下方的龙渊。站在龙渊的桥上,瀑布景色一览无余,从菊池川两岸的步道上也可以看到瀑布。
过去,这处梯状瀑布隐身于一片茂密的灌木丛后,传说这里是天狗理想的生活环境,而这些神话故事里的长鼻子妖怪与修验道有关。修验道的信徒长期隐居荒野,追求精神自律。数百年前,此处瀑布可能也是他们的修行场所。据说,在周边山中修行的信徒有时也会来到这里,用瀑布冰冷的水净化自己。

四十三万瀑布
四十三万瀑布是菊池溪谷较长的步道折回游客中心前最后一道大瀑布,名列日本瀑布百选。整个瀑布由一系列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瀑布组成,得名于平均每天流经它的水量——43 石,相当于78,000吨。
踏过一块块岩石,可达瀑布中央,但要留意岩石可能很滑。这里的山坡上生长着日本冷杉(Abies filma)、日本榧(Torreya nucifera)及其他针叶树,这些树喜寒凉,因此在溪谷较温暖的下游附近便无法见到它们。

包岩榉
过了四十三万瀑布后,沿着菊池溪谷两条步道中较长的一条向上攀登几步就可以到达包岩榉。这棵榉树(Zelkova serrata)高高挺立在巨石之上,粗大的根系几乎完全露出地面,如同巨人的手指一般紧抓下面的火山岩。山坡上的流水已慢慢地将巨石周围的土壤冲刷掉,留下这棵树孤独地立在地面数米之上。
自古人们就认为榉树拥有神秘的能量,因为它们十分耐寒,可以在贫瘠的土地上生长。这棵令人印象深刻的古树已有约450年的树龄,被当地人视为神灵的居所。

广河原
菊池溪谷的两条步道中,较长的一条在广河原折回游客中心。广河原是一片宽阔的浅滩,水流较缓。步道从一个个小水洼间蜿蜒穿过,水洼里栖息着青蛙、小蝾螈和各种水生昆虫。同时,步道也会经过一片裂成网格状的岩场。这些岩石大约有27万年的历史,由附近的阿苏山喷发的火山灰形成。这种熔结凝灰岩因冷却而开裂,形成纵横交错的网格图案,在经过水流冲刷后,裂缝越来越深。
在广河原的桥下,能看到山女鱼(马苏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masou masou),它是菊池溪谷仅有的两种鱼类之一,不仅姿态美,滋味也很鲜美。站在桥上,特别是靠上游一边,有时能看到一丛丛绿色的川苔(Prasiola japonica),这是一种生长在河流中的可食用藻类,香甜可口。当地自古就有食用川苔的传统,菊池溪谷所产更被视为珍馐。江户时代(1603-1867),熊本藩的大名(大领主)会以此作为地方特产进献幕府将军。这种藻类如今十分罕见,仅在菊池溪谷等少数地区仍有生长。

红叶濑
红叶濑是菊池溪谷中特别静谧荫蔽的好去处。它位于黎明瀑布的上游、一座小桥的下游,小桥恰好是一条较短的溪谷步道的折返点。红叶濑因遍布两岸枝叶茂盛的槭树(Acer sp.)得名,秋天是这里人气最旺的季节,艳丽的红色和橙色彩叶引来游人如织。落叶时分,水面仿佛盖上了一张缤纷的花毯。夏季茂盛的青苔和浓密的树荫也很十分值得一游。
菊池川两岸的步道上都有分叉小路通向水边,可以沿着岩石河岸走上几十米。但小路的有些路段非常湿滑,靠近水边时要格外小心。

菊池溪谷的植物多样性
菊池溪谷以植物的多样性而闻名。溪谷全长4公里,上下游之间的海拔落差造就了丰富的植物生长环境。溪谷最低处海拔500米,最上游的入口则位于海拔800米处。沿溪谷一路攀爬,可以观察到植被如何从常绿阔叶林转变为落叶阔叶林,再过渡到上游地带的针叶林和山毛榉林(Fagus crenata)。据估计,菊池溪谷总共生长着750~800种植物,其中250~300种是乔木和灌木。
溪谷下游地带是暖温带森林。该地区的常见树木有:天竺桂(Cinnamomum yabunikkei),其深绿色的叶子芳香而光滑,有三条明显的叶脉;白背栎(Quercus salicina),因其叶片厚实坚韧、叶背白色而得名;还有蚊母树(Disylium racemosum),细小的红色花朵上没有花瓣,每年3~4月簇生在一起。溪谷中部常见的落叶树除了榉树(Zelkova serrata)和各种槭树(Acer spp.)外,还有日本柳杉(Cryptome japonica)。在红叶濑附近有一片壮观的柳杉林,是当地大名(大领主)为获取建筑木材于1823年派人种植的。
广河原外、溪谷步道的尽头开始出现针叶树,包括日本冷杉(Abies firma)和日本铁杉(Tsuga sieboldii),后者是一种广受欢迎的建材和造纸用材,枝条尖端挂有红褐色的小球果。除此之外,这里还生长着一种落叶阔叶树——昌化鹅耳枥(Carpinus tschonoskii),这种鹅耳枥的叶片密集,且叶边呈双锯齿状,树干光滑但结实。而山毛榉和水楢(Quercus crispula,蒙古栎的分支)等落叶树出现在海拔更高的地方,那里的平均气温明显低于暖温带地区。
步道周边最常见的植物有两种,一种是亮绿色线状的鞭枝悬藓(Barbella flagellifera),它生长在溪谷河流附近潮湿的环境中,从树枝和岩石上悬垂的枝条长度可达20厘米;另一种是苦苣苔(Conandron ramondioides),它的叶片大如烟叶,在潮湿的岩石上生长茂盛,夏天会开出浅紫色的星形花朵。

菊池溪谷的哺乳类动物
菊池溪谷是生活在森林和河流生态系统交汇处的动物们的乐园。溪谷里的哺乳动物大约有20种,包括老鼠、鼹鼠、蝙蝠、貂、白颊鼯鼠与貉。这些动物大多体型较小,主要在夜间活动,因此很难见到。溪谷中最独特的两种哺乳动物是日本睡鼠和水鼩鼱。
夜行性的日本睡鼠(Glirulus japonicus)体长6.5~8厘米,有一条长约5厘米的毛茸茸的粗尾巴。它的皮毛呈浅棕色,背部有一条黑色的条纹。日本睡鼠大部分时间都在树上度过,以浆果、花蜜和昆虫为食。由于手指和脚趾上有弯曲的小钩爪,它可以倒挂在树枝下面飞快地奔跑。日本睡鼠冬眠期长达5个月,寿命为3~6年。日本睡鼠被指定为国家天然纪念物,但它在九州极为稀少,是熊本县指定准濒危物种。
水鼩鼱(Chimarrogale platycephalus)是日本现存唯一一种主要在淡水捕食的陆地哺乳动物。它的体长在11~14厘米之间,身披短而浓密的灰黑色皮毛,每根指头和脚趾侧面都有扁平的硬毛,具有类似蹼的作用。它水性高超,擅长下河捕食水生昆虫、小螃蟹、小虾和小鱼。它最喜欢的栖息地,就是像菊池溪谷这样湍急水流和宁静浅滩交替出现的环境。水鼩鼱虽然在本州和九州都有分布,但并不多见,在九州地区尤为稀有,是熊本县指定准濒危物种。

菊池溪谷的两栖类动物及爬行动物
大多数两栖动物,如青蛙和蝾螈,出生后都先生活在水中或水边,而后在潮湿的森林里长大并度过它们的成年期,再回到水里产卵。像菊池溪谷这样结合了两种环境的地方,正是它们的理想栖息地。同时,这里也吸引了一部分以两栖动物为食的爬行动物。栖息在峡谷里的一些常见的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有如下几种:
小山小鲵(Hynobius oyamai)生活在溪谷森林地面和清澈溪流中。它白天躲在岩石下,只有在晚上才出来捕食潮虫和其他小动物,所以很少见。成年小鲵体长11~15厘米,呈蓝灰色。4~5月间,小鲵在水中的岩石下产下卵囊,夏天经常可以看到它的幼体在小河和水洼中游来游去,捕食水生昆虫。秋天,亚成期的小鲵迁移到森林里,以地面上的小动物为食。据研究,小山小鲵仅发现于九州东北部,是日本环境省指定的Ⅱ类濒危物种。
黑褐色的田子氏赤蛙(Rana tagoi)是菊池溪谷最常见的蛙类,也是熊本县指定准濒危物种。它身长约5厘米,通常出现在河边的浅水滩和水洼附近。这种蛙在地下溪流中产卵,之后,珍珠白的蝌蚪需要完全在黑暗环境中依靠卵内的营养物质生长。在亚成期上陆前,它们皮肤的颜色会逐渐变深。溪谷中另一种常见蛙类是日本蟾蜍(Bufo japonicus),它身长可达18厘米,是日本最大的蛙类。在溪谷步道旁的水洼中,经常可以看到它的黑色蝌蚪。比较罕见的是河鹿蛙(Buergeria buergeri),它的鸣声旋律优美,在4~7月的交配季节,雄蛙求偶时的鸣叫声在日本诗歌中被喻为初夏的象征。
潮湿的森林地面上覆盖着腐叶,这里面生活着两种值得关注的居民,红腹蝾螈(Cynops pyrrhogaster)和黑脊蛇(Achalinus spinalis)。红腹蝾螈是一种小型两栖类动物,经常在河边的浅水滩和水洼中游荡,是熊本县指定准濒危物种。红腹蝾螈以其红黑相间的腹部而闻名,但每只蝾螈的颜色图案都是独一无二的,在它们长达25年的生命中几乎保持不变。虽然红色是有毒的标志,但这种动物的毒素对人类通常没有危险。深灰色的黑脊蛇无毒,喜欢躲在人们的视线之外,主要在夜间出来寻找蚯蚓,这是它最喜欢的食物。

菊池溪谷的鸟类
一年中栖息或到访菊池溪谷的鸟类多达60余种,如此丰富的多样性得益于峡谷中繁茂的森林和河流生态系统彼此相邻。许多鸟类远离人烟,躲藏在人迹罕至之地,但普通游客也还是能在这里邂逅当地野鸟,尤其是夏季,一些羽毛特别的小鸟还会带来美妙的歌声。
常年生活在菊池川附近林间的鸟类有:杂色山雀(Sittiparus varius),它的背部和翅膀为灰色,腹部栗色,头部黑白相间;远东山雀(Parus minor),其背部为黄绿色,翅膀蓝灰色,黑头白颊;还有银喉长尾山雀(Aegithalos caudatus),它身披浅棕色羽毛,带有灰色短喙。水边常见的有:灰鹡鸰(Motacilla cinerea),它背部呈灰色,腹部为明黄;冠鱼狗(Megaceryle lugubris),这种翠鸟的羽色黑白相间,头顶尖冠,能长到40厘米长。此外,峡谷的最上流是鹰雕(Nisaetus nipalensis)的领地,这种威风凛凛的深褐色猛禽,翼展可达1.75米。顶级捕食者的出现,也意味着本地有着健康的生态系统和发达的食物链。鹰雕是日本环境省指定的IB类濒危物种,熊本县Ⅱ类濒危物种。
暮春至夏季,各种夏鸟也加入到溪谷留鸟群中。色彩艳丽的白腹蓝鹟(Cyanoptila cyanomelana)是熊本县指定准濒危物种,它从东南亚飞来,歌声响彻整个溪谷。至少从江户时代(1603-1867)开始,白腹蓝鹟就因其流畅悠扬的歌声而闻名,并被当作宠物饲养,与日本树莺(Horornis diphone)和日本歌鸲(Luscinia akahige)并称“日本三鸣鸟”。菊池溪谷夏季还有一种体量略大的鸣禽,那就是小杜鹃(Cuculus poliocephalus),它不断重复的简短四声“快—夸—夸—客”,千百年来一直是诗人们的灵感来源。
冬天的峡谷分外安静,这时可以看到棕背白腹、灰黄色喙的白腹鸫(Turdus pallidus),它们贴近森林的地面低飞,在落叶中觅食。此外,在光秃秃的树枝间或许能发现铜长尾雉(Syrmaticus soemmerringii scintillans)的身影。这种优雅的长尾鸟,拥有一身泛着光泽的棕色羽毛,是日本独有物种。雄性黄喙红颊,雌性则体型较小,羽毛呈灰褐色。

菊池溪谷的昆虫
多样化的植物和丰富的淡水资源,让菊池溪谷也成为各种昆虫的理想家园,栖息于此的昆虫超过1000种,其中比较易于发现的品种如下:
杉谷琉璃小灰蝶(Celastrina sugitanii kyushuensis)在溪谷里樱花盛开的仲春时节破蛹而出。这种蝴蝶的翅膀正面为深蓝色,反面是白灰底黑点花纹,化蝶后生命非常短暂,通常只能于3月至5月初期间在菊池川畔的水洼周边可见。
杉谷琉璃小灰蝶的全盛期结束后不久,齿叶溲疏(Deutzia crenata)的白花开放,引来更多蝴蝶,其中有宽带燕灰蝶(Rapala arata),它的翅膀正面呈深蓝色,反面则是白与棕色相间的条纹,下端有橙黑相间的虎斑;此外还有深褐色翅膀上带有鲜明白色条纹的隐线蛱蝶(Limenitis camilla);以及橙黑相间的布网蜘蛱蝶(Araschnia burejana)等。
4~7月期间,在菊池川的急流上,可以看到几种正在捕食微小水虫的豆娘一族。其中朝比奈川蜻蛉(Mnais pruinosa)身长约5厘米,身体呈翡翠绿,翅膀的颜色从亮橙色到近乎透明的灰色都有;而日本河蜻蛉(Mnais costalis)的身体呈金属质感的蓝色,翅膀为略深的橙棕色。
6月是属于姬萤(Luciola parvula)的季节,这是一种体型极小的甲虫,白天几乎看不见,只有在日落后到午夜前才能看到它发出的明亮黄色光芒。
盛夏时节,绿带翠凤蝶(Papilio maackii)飞舞在水洼和浅水滩边,这是一种翼展达12厘米的大型蝴蝶,翅膀正面为黑色,覆盖着蓝色或绿色鳞粉。德罕翠凤蝶(Papilio dehaanii)有着相似的色彩,但体型略小,可从前后翅膀的蓝色光泽来区分两者。

菊池溪谷的鱼类
菊池溪谷清澈冷冽的溪水为两种鱼提供了最好的栖息环境。山女鱼(马苏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masou masou)游得很快,可以长到35厘米。这是一个害羞的物种,警觉性极高,但溪谷中禁止捕鱼,因此可以看到它们在水中悠闲游弋的身影。
20世纪50年代之后的工业化进展改变了菊池川的环境,一度导致了山女鱼从河川上游消失。所幸近几十年的放养工作取得了成效,现在溪谷中山女鱼的数量已经可以依靠其自身繁育来维持。山女鱼的产卵地在广河原一带,位于一条较长的溪谷步道的尽头,这里也最有可能寻觅到这种鱼。菊池溪谷附近的几家餐馆供应美味的盐烤山女鱼。
与山女鱼相比,尖头鱥(鱥,音同“贵”,Rhynchocypris oxycephalus jouyi)体型要小很多,在溪谷中更为常见。这种鱼身体呈绿金色,腹白色,能长到10厘米左右,生活在日本西部清凉的河流上游。在人们眼中,这种鱼算不上特别美味,却一直是山区居民的日常食材。广河原一带也是观赏尖头鱥的最佳地点。

菊池溪谷步道
菊池溪谷中有两条步道,都从峡谷的游客中心出发,沿菊池川一路往上。较短的步道约1公里,走完需要40分钟左右;较长的步道长2公里,约需1小时20分钟。两条步道都不难行走,无需特殊装备。
从游客中心出发,短步道会穿过横跨在黎明瀑布前方的一座桥,黎明瀑布是溪谷中最为有名的摄影点。继续向前,将经过红叶濑,这里是观赏槭树(Acer sp.)和茂盛青苔的胜地。到达龙渊后,穿过另一座桥,便可以看到峡谷中规模最大、轰鸣声最响的天狗瀑布。短步道在此折回起点,一路缓缓下坡回到游客中心,沿途可由上至下欣赏河流美景。
在到达龙渊之前,长步道与短步道的路线相同。长步道从龙渊继续往上,穿越森林,朝四十三万瀑布方向伸展开去。经过一系列形状大小不同的瀑布之后,步道便进入宁静祥和的广河原,穿行在青蛙、蝾螈和水生昆虫栖息的小水潭之间。广河原上的桥通向一座观景凉亭,那里便是长步道的折返点。此后步道沿着河上陡峭的山壁蜿蜒伸展,最后在天狗瀑布与短步道汇合。
溪谷可提供“健康之旅”徒步导览游,详情及价格请至菊池观光协会查询。

两千年历史——菊池川流域的水稻种植
自古以来,水稻种植一直推动着菊池川流域的民生和文化发展。这里的天气和地形条件非常适合种植这种主食谷物,长期不断的技术进步令这片得天独厚的土地得到了充分利用。作为日本水稻产量最大的种植区之一,菊池地区拥有一系列植根于农耕的独特习俗和仪式,这些文化遗产和当地的稻米产业至今仍长盛不衰。
得天独厚的环境
菊池川流域水稻种植业的蓬勃发展,得益于几个关键的地理因素。首先是菊池川,它发源于菊池平原东北部的山区,在平原上流淌71公里后汇入有明海。这条河的源头是菊池溪谷,由阿苏山火山口外缘西北斜面上流出的溪流汇聚而成。从那里发源的河水蜿蜒平缓地流过平原,一路携带各种养分,造就了肥沃的土壤。与此同时,平原地区昼暖夜凉的气候也是种植水稻的理想条件。
跨越时代的创新
菊池地区的考古遗址显示,在2000多年前,人们就已经在散布于广阔平原上的小稻田里种植水稻。河流将在这些田地周围发展起来的村落连接起来,也将这里与外部世界相连。从这个时代的村落遗址中还出土了亚洲大陆制造的物品。在菊池各地发现的100多座建于4世纪至7世纪、装饰华丽的古坟群,反映了当时水稻业的兴旺繁盛。
到了7世纪,菊池平原已经发展成为一片繁荣的农业区,当时的大和朝廷也在那里建立了供应基地鞠智城。城郭最初是为抵御外来入侵而建造的防御网络的一部分,但后来被改造成一个仓储设施,用于储备大量食物和其他作物,这些粮食都产自鞠智城下的肥沃平原。
8世纪,在当时的中央集权体制下,日本推行了新的土地分割制度,这片平原上的土地生产力因此得到了显著提高。农田被划分成规则的正方形,利用垄沟进行有序灌溉。
17世纪以来,灌溉水渠“井手”的建设进一步提升了农业的效率和规模,灌溉水渠可以将河水输送到旱地或山区,将更多的土地改造为水田。在20世纪早期,一位当地的农业工程师发明了划时代的暗渠排水技术来调节稻田的水位,这一方法不仅让菊池,甚至整个日本乃至朝鲜半岛都大幅提高了生产力和耕地总量。
大米与文化
菊池川流域的生活一直以种植水稻为中心,并孕育出相应的传统文化和习俗。由于需要“靠天吃饭”,因此出现了乞雨仪式,其中一些至今仍在每年夏天举行。在每年农耕周期的关键时期,都会举行形形色色的相关仪式,比如在台风季节到来前的7月或8月上旬举办的“风镇祭”,旨在祈求水稻作物免受即将到来的风暴侵袭;在冬季举行的“马作”仪式上,人们用稻草扎成马,祈求神灵保佑家畜的健康和安全。神社里每年还要举办4次敬神的神乐表演,分别是为了在春播、夏季台风来临前祈求保护,以及在秋收前和收获后感谢神的恩赐。
菊池大米本身也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江户时代(1603-1867),菊池流域出产的高品质大米享誉全国。今熊本县一带的旧名为“肥后国”,因此所产大米也被称为“肥后米”,是幕府用于祭祀神灵的供品。大阪的堂岛米会所将肥后米评为日本最好的大米,它也因此受到大阪等城市的富人和名流的追捧。江户时代也是菊池酿酒的黄金时期,当地酿酒师以酿造一种名为“赤酒”的甜清酒闻名,这种酒在婚葬和新年庆祝活动等场合都很受欢迎。
水稻种植在今天
菊池川流域至今仍是日本屈指可数的大米产地,当地人以农业传统和本地美味的大米为荣。菊池市将市内生产的大米按照化学肥料和农药的使用量进行7分制排名,其中最高等级是完全有机栽培的大米。在“菊池观光物产馆”和“道之站 七条蜜瓜穹顶”公路服务区等处,都可以买到各种各样的菊池大米和使用这些大米制作的产品,当然,还有水果和蔬菜等当地的农产品。
2017年,菊池川流域以“稻米种植,跨越两千年的大地记忆”的主题被认定为日本遗产。共同组成文化遗产的33处地点分布在菊池市、玉名市、山鹿市、和水町4个市镇。
菊池川流域古代土地划分
菊池川流域的水稻种植始于2000多年前,当时有许多小块稻田散布于广阔的平原上。这种分散的耕作方式一直持续到8世纪,在当时的中央集权体制下,日本实行了新的土地分割制度,农田被划分成规则的正方形,以便于分配土地、管理使用权和征收土地税。这种平均划分也是希望通过有序灌溉来提高生产力。官方利用田垄和沟渠,将田地分割为每片大约15亩的地块,称为“町”,每块田边长109米。 今天,在菊池川流域依旧留存了部分8世纪官僚们划分的土地。从上空透过飞机舷窗或从鞠智城遗址的观景台俯视,就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些规整有序犹如棋盘的农田。
鞠智城遗址
鞠智城是大和朝廷在7世纪晚期建造的一座大型山顶城郭,它是保护日本免受唐朝和朝鲜半岛新罗王国入侵的防御网络的一部分。但无论哪一条前线,离这座堡垒都很远,因此这里被认为是一处供应基地和训练设施,必要时可从城郭调度物资和人力。城内驻军也可能是用来防范九州南部的隼人,隼人与大和朝廷的对抗一直持续到8世纪早期。
公元663年,中国唐朝—新罗联盟征服了大和朝廷的长期盟友朝鲜百济王国,唯剩日本暴露在唐朝的威胁之下。大和朝廷担心唐军即将发动袭击,于是招募了从日本海对岸逃离过来的百济军官和工程师,在九州和濑户内海沿岸建造朝鲜风格的山城,因为这一带很有可能成为敌军进攻首都飞鸟(今奈良县)的路线。
鞠智城是由百济难民设计建造的土筑墙芯、石构城墙式的山城之一。城角下肥沃的菊池平原,出产大量的粮食和其他作物,可一并储存于山上的仓库中。这些仓库、瞭望塔和驻军所在的中央区域占地0.55平方公里,戒备森严,只有通过三个狭窄山谷里的大门才能进入。在总面积达1.2平方公里的鞠智城遗址中,一共发现了72座建筑的地基。
然而,可怕的唐朝—新罗大军并未出现,鞠智城逐渐被改造成和平时期的仓储设施,一直使用至10世纪中叶。城郭遗址现在是一座公园,粮仓、兵营和八角太鼓塔楼都已修复。登上观景台,能一览城郭全景,来访者可以在“温故创新馆”了解更多关于这座城郭的历史。
菊池川流域的灌溉系统
2000多年来,菊池市周围的沃野一直用以大量种植水稻,但直到17世纪后,水稻的种植效率和规模才得到了飞速提升。当时,地方政府开始着手建造名为“井手”的灌溉水渠,这些水渠的主要功能是将菊池川和迫间川的河水输送到平原的干旱地区,以扩大水田面积。水渠的进水口建在河流的最上游,这样可以利用地形坡度来控制水流速度。流速既需要慢到能轻松地将水缓缓引入沿途的稻田,又必须快到足以让河水流到最远处的下游田地,因此,建造“井手”不仅需要先进的工程专业知识,还要能深入了解当地地形。
菊池地区最古老的水渠是“筑地井手”,它从菊池川一路向西流向城中,全长约1公里。后来它被分成几道分渠,现在还在市内街道下面流淌。在菊池市政厅前可以看到其中一道分渠,这里还建了一架水车来锦上添花。当地居民依靠水渠里的水来处理家务、消防和休闲娱乐,水渠旁的小路至今仍是散步和骑行的好去处。在主渠的上游,矗立着领主加藤清正(1562-1611)的雕像,正是他下令建造了这条水渠。
“原井手”是最长也是最具历史意义的一条水渠。它从菊池川最上游取水并穿越山区,全长11公里,还包括约500米的地下渠道。这条水渠建于1698年至1701年,在当地一名村长的倡议下建成。从此,菊池东部丘陵地区也开垦了梯田,开始种植水稻。如今,原井手依然为本地约3000亩农田输送灌溉用水。
富田甚平与暗渠排水革命
菊池的水稻种植历程也是一部技术进步史。当时,当地远见卓识的先驱们立志改善家乡生活,正是经过他们的努力,这才实现了种植技术的革新。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当推富田甚平(1848-1927),他是一位自学成才的农业工程师,发明了一种简单有效的调节稻田水位的方法。此方案被广泛采用,为大幅提高日本全国的水稻产量开创了先河。
富田甚平出生于今菊池市中心以西的河边小村“台”村的一个农民家庭。由于这个村庄的大部分地区都是沼泽地,不仅稻田的产量非常低,还容易受到洪水的影响,在必要时缺乏切实可行的排水方法。年轻的富田甚平在家中田地里辛勤劳作,对这些困难感同身受。1875年,他参加了政府为实施土地税收新政策而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农田调查,意识到排水是否适当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甚大。
富田甚平决定开始一项实验。他买了一块积水严重的稻田,用竹子铺设了地下排水管,把水从稻田里引到下游。然后,他将这些管道连接到一个圆筒上,通过开关筒口来调节水位。通过不断改进,富田甚平终于在1903年发明了先进的地下排水技术,即“富田式暗渠排水系统”。
高效的水稻栽培要求稻田能自主排水或灌水。在富田系统中,首先在稻田的泥土下安装陶瓷排水管。为了把水引到下方,再配置一个简单的控制器,它由两个相连的水平排水管组成,一高一低。重力使稻田里的水从上部管道流向下部管道。在这两根管道之间有一个垂直的圆筒,起到塞子的作用。当塞子打开时,水就会轻松地被排出,关闭塞子后则可以将稻田的水位保持在一定的水平。
富田甚平的发明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简单有效且造价低廉。富田系统在日本全国和当时尚处于日本统治下的朝鲜半岛都得到了推广,为提高生产力和扩大耕地面积做出了巨大贡献。富田甚平的余生都致力于向农民和行政人员宣传农业工程的重要性。从1914年开始,他主管朝鲜半岛的土地开垦事业,直至1927年78岁辞世。
菊池川流域的清酒酿造业
清酒酿造历来是菊池川流域的一项重要产业,这里拥有酿造优质清酒所必需的优质大米和纯净的水。在数百年间,这里只酿造一种名为“赤酒”的甜清酒。这种酒之所以呈红褐色,是因为在发酵过程中加入了有抑菌保鲜功效的木炭。江户时代(1603-1867),熊本藩禁止生产和引进其他类型的清酒,以保护当地酿酒厂免受竞争。禁令在19世纪80年代解除后,菊池的酿酒厂迅速扩大了他们的产品种类,众多酒厂在商业上取得了成功。如今的菊池市已经没有当年的老式酿酒厂了,但在邻近的山鹿市、和水町仍有数家传统酿酒厂在运营。自2013年开始,“美少年酒造”传承了菊池的清酒制造传统,利用菊池市立水源小学校舍旧址办厂酿酒并屡获殊荣。这家酒造的名字来源于杜甫《饮中八仙歌》中的“宗之潇洒美少年”一句,出品的清酒中以“贤者”“幻夜”“剑门”最负盛名。
乞雨习俗
000多年来,菊池平原的人们一直依靠种植水稻为生,传统的乞雨仪式历来是他们精神修行的核心。因此,本地诞生了丰富多彩的乞雨仪式,其中一些至今仍在菊池地区流行。每年在盛夏前举办的“川祭”和“乞雨太鼓”,就是两个最具代表性的仪式,现在通常安排在7月20日前后的同一天举行。
川祭在菊池市中心以南、靠近住吉日吉神社的合志川畔举行。这个仪式是为了安抚淘气的河童,它是日本民间传说中的妖怪,据说会引发洪水。黄瓜、茄子等夏季蔬菜是河童最喜欢的食物,人们将它们与在神道教仪式中使用的“御币”杖一起置于河岸,供河童享用。日本的河童水陆两栖,头顶凹陷,背上有甲壳和鳞片,手脚指间有蹼,与中国传说中的河童(水兽)大不相同。
川祭之后就是在住吉日吉神社内举行的乞雨太鼓,参与者击打着大太鼓模仿雷鸣声。这一传统源于日本中世(12世纪~16世纪),传说一位当地领主为了让人民免受干旱之苦而奋力击鼓,惊动了天上的神灵,终于求得雨水。
农耕仪式
对菊池平原的居民来说,在每年农耕周期的几个关键时间节点上举行的传统仪式意义重大。其中有两个重要习俗流传至今——夏季的“风镇祭”和1月或2月的举办的“马作”。
风镇祭是神道教节日,在每年台风季来临前的7月或8月上旬举行,目的是保护水稻免遭风灾。过去,人们认为很多疾病都由风引起,所以这个节日还有一层额外的意义:除病祛邪,护佑平安。参加者须提前用稻草编制小斗笠和蓑衣,为风镇祭做准备。节日当天,这些小斗笠和蓑衣被固定在竹竿上,置于稻田边,由神官进行净化,希望它们能像庇护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的人一样,保护农作物免受台风的侵袭。
在冬季举行的“马作”仪式中也要用到稻草。没有牛马就无法进行大规模水稻种植,因此孩子们将稻草编成小马,祈求家畜健康安全。年长的孩子会教年幼的孩子编制草马,做好的草马摆放在家里,等到第二年再替换。在有些村庄,还有孩子们挨家挨户用草马换取糖果或零钱的习俗。“马作”通常在新年后不久或2月上旬农历第一个午日“初午”那天举办。
菊池温泉
菊池温泉名列日本名汤百选。菊池市东部的温泉街上共有8家温泉酒店和旅馆,菊池观光协会设在菊池公园附近。温泉住宿地都配备独具特色的浴池,温度保持在43°C~45°C。这里的温泉水质清澈,几乎没有气味,pH值高于9.0,呈碱性。菊池温泉拥有“美肌汤”之称,沐浴后的皮肤好似涂过爽肤水一般,光滑、细腻且润泽。一些地方还提供可饮用的温泉水,有的酒店和旅馆会用温泉水做饭。菊池所有温泉住宿地都接受不住宿的客人前来泡澡,购买1500日元的“周汤券”就可以在8处设施中任选3处体验。
自20世纪50年代发现温泉后,菊池一直就是健康保健度假胜地。在江户时代(1603-1867),这里是一处繁荣的商业中心。当时,有一条连接今熊本县和山另一头的大分县的道路,而位于九重山地西侧的菊池就是路途中最后一处商贸重镇。菊池的商业传统一直延续到二战结束后,来自熊本各地的游客纷纷涌入菊池的购物街,从而也带动了温泉街的发展。
足汤
在菊池市中心,有五处“足汤”可以免费享用。菊池市故乡创生市民广场的足汤位于菊池公园附近,是最大、最受欢迎的一处。除了足汤,广场上还设有旅游咨询中心、纪念品商店和出售当地农产品及其他食品的商店。另外四处“足汤”都从广场步行可达,分别位于笹乃家酒店、宝来馆的入口处、横町口袋公园和菊池广场汽车总站旁的切明口袋公园内。游客可以利用温泉恢复双脚的疲劳,然后继续探索这座城市。
玉祥寺坐禅体验
历史悠久的玉祥寺位于菊池市中心以北,任何人都可以去寺中体验坐禅。这是一座曹洞宗寺庙,曹洞宗是中国禅宗五家七宗之一,于13世纪时传入日本。坐禅体验时长1小时,是禅宗信徒日常修行的简化版。开始之前,参与者们先要学习如何呼吸和放松身心,以及如何在曹洞宗坐禅时使用的圆形“座蒲”上就坐。此外,现场还会指导如何进行边走边冥想的“步行禅”。
玉祥寺的坐禅会没有宗教色彩,通过放松让心灵平静,认识自我。寺庙的清幽环境也令坐禅修行更有成效。这座寺庙的创立者是菊池家族第20代家主菊池为邦(1430-1488)。11世纪至16世纪,菊池乃至九州中部的大部分地区都在菊池家族统治之下。菊池为邦是一位改革者,他扩大了武士和市民的受教育机会,鼓励他们追求知识和修行。他的墓地就在位于正门旁边的玉祥寺陵园内,从寺庙的停车场可直接进入。